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

20170630 關於。改變的勇氣

向老友興教授借了"被討厭的勇氣2"這本書,老實說,別說借書了,有時候和老朋友聊聊就有新感觸,能暫借好書、討論彼此的人生課題,更是難得可貴的時光。

最近有遇到一、兩位對於手術後疤痕組織或復原緩慢鬧情緒的病人,加上自己有點高估自己的耐受力,接了超負荷的工作,覺得人變得不耐煩、容易因為小事脾氣就上來了。剛好有機ˋ會藉由書籍提醒Adler思想,雖然這本書講了許多教育的理念,但對今日的我而言,受用的,不是"對孩子教育"的這個環節,而是,"與病人相處"的這個環節。

"教育,是諮商師的角色,也是平行的、交友的角色"--不是以上對下的權威關係,不是以下對上的顧傭關係,而是打從心底先相信病人,然後打從心底去尊重病人的感知。然而最終還是要區分出"他人的課題"和"自己的課題",Adler這邊提出,只要思考"這個決定最後的結果是由誰承擔"就能區分出這問題是誰的問題。
理性平靜地分析問題,尊重對方的決定,放下該是對方的課題,接受生命中不夠完美的部分,無論是治療、際遇,或生活中的種種瑣碎細節、親職/親子關係,都是如此。


 "平凡無奇的每一天都是考驗,生活中每個此時此刻,都會讓我們面臨重大決定"--切勿逃避考驗,因為以逃避不幸作為宗旨的人生,無法真正勇敢追求幸福。這兩者背道而馳。

2015年底,有點OVERLOAD時寫下的日記

"正因為看不見未來,我們得以成為命運的主人"--明天的一切,就是在每一個當下行動中總結的結果。我最近正在猶豫著,如果"媒體曝光率高了->慕名而來的病人數量會增加->分給每個病人的時間會變少,但是業績會比較好->高速運轉於媒體和臨床間,分給孩子心力的質量都會銳減"這樣的循環好,還是我的初衷:"媒體曝光率普通->病人數量增加不太多->還是可以分給每個病人悉心照料解說的時間->業績穩定但不會太漂亮,但有餘裕可以回家陪孩子玩耍"。有機會不抓住很可惜,但這個機會會帶著我們去到甚麼地方呢?別說自己別無選擇,我們總是有選擇的。

到底是真的沒有選擇?還是,其實靜下來想想,這就是做了選擇後,自我安慰、以及安慰家人的說法?每個人心中對於工作和家庭的比重不同,有時候我也會不免覺得另一半放在工作的事業心比我重,然後心中不免想著:"我也可以說我沒有選擇啊,早上做臨床晚上接媒體,要怎麼忙都可以啊!就像你要出差就飛出去一兩週,家人也只能接受這樣的感覺一樣"。不過,想著想著,這就來到了書中說的下一個主題。

"許多問題都在於人際關係-可惡的他,可憐的我,但我們要討論的是"今後要怎麼辦""--面對無端興師問罪的病人、無法再妥協出更多時間的另一半,心中的小宇宙可以爆炸千萬次;但重點是"今後要怎麼辦",討論情緒或單純抱怨是無法解決問題的,行動,才能改變現狀、掌握命運。

"愛,是一種決心、決斷,還有約定"--每個人都可以決定為了愛一個人去做調整和改變,看看我們為孩子做了多少改變就知道了。

最後是,興教授幽幽地點到,當我們覺得跟爸媽難相處時,其實不是爸媽變了,是我們變了。也不能說是好或是壞,依著自己的想法,構築了自己的家庭和人生之後,和爸媽,就過不慣彼此的人生了。所以也罷,雖然知道相處的時間有限了,但有點距離、減少齟齬總是好的。


沒有留言: